我们常说,以问题导向做内审,关注风险,服务增值,听上去很有道理,做起来真不容易。就拿问题导向来说,如何理解问题呢?什么是问题,是什么问题,如何定位和理解,这都是需要思考和关注的。问题导向是基于有问题为假设,而后去验证核实,这个思路是对的,只是不要偏离方向。问题是影响运行效率和质量,阻碍管理目标实现的矛盾。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问题,也就是无的放矢,又怎能保障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效果。我们很多人做事就是如此,顺着要求前进,并不知道目的和方向,又如何能够聚焦力量做好事情。做内审首先要明确定位和方向,我们的目标是什么,我们的方向是什么。只有背离和阻碍目标实现的矛盾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,其他和工作的定位要求无关的,可以不用耗费精力浪费时间。知道了目标方向,还要梳理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关键点,也就是控制要素。有了控制要素,则要分解工作,应该怎么做,不应该怎么做,如此才能保障效果和目标实现。我认为梳理识别流程关键点,界定应该不应该做就是《内部控制规范》,这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。凡是违背《内部控制规范》且影响管理目标的矛盾,就是内审关注的问题。首先是问题我们才关注,内审的能力是有限的,内审的精力是有限的,要好钢用在刀刃上。是我们关注的问题,不管它是难是易我们都要寻求根本解决的途径,这是工作需要。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,可以建议提醒转交,尽量少占用我们的时间精力,所谓术业有专攻,各司其职事。问题有大有小,有深有浅,有普遍有偶然,要区别对待。我认为环境氛围和敬畏之心比具体事件重要,要先定性,后定量,性重于量。立规矩,树意识,养习惯,比一城一池,一事一点要意义重大的多。捍卫此的“小事”也是大事,有些人常疑惑不解,实则是管理的大智慧。人们习惯于查处大问题,有成绩,受重视。比查处大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原因,纠正错误,避免重复,这要比查处大问题更难,却因为缺少关注而被忽视。因为没有人能准确判断是工作不力造成的问题少发现,还是日常监管到位造成的问题少发现。于是宁肯相信是工作不力少发现,也无人自信确实没问题。我们要避免一种认识误区,为了发现问题而工作,而不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工作。一旦有了问题认识误区,我们就会变得重查不重改,甚至变得吹毛求疵,跑偏走邪。内审因矛盾而生,为解决矛盾而来,回避不妥,激化更不妥,唯有目标方向清晰,努力达成共识,凝聚形成合力,才能行稳致远。因为有问题,才会有需求,这是工作价值存续的基础。不知道什么是问题,没有能力解决问题,没有意识解决问题,分不清什么问题,对问题缺少清晰的定位,都将会影响内审的工作质量和效果。以玄奘取经为例,目标是去西天取得真经返回东土造福世人,方向不能错,目标要清晰。如果以问题为导向,以打死多少妖怪为评价标准,只关注问题,也就有违玄奘西行取经初衷。内审亦然,有感而发。
来源:审计实践,审计之家编辑整理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